回顧過去兩年的半導體市場,自2020年起,缺芯潮全球蔓延,國內外原廠芯片交期拉長,市場價格也出現暴漲。導致很多晶圓廠、封測廠生產節奏被打亂,部分芯片設計公司供貨不能保證,下游廠商到處找貨、大規模備貨,恐慌性下單遍布整個產業鏈,導致產業真實需求成迷,缺貨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。
當時整個芯片行業的頭等大事,就是找產能。
“在當時的大背景下,一個公司的綜合能力全部體現在‘能搶到多少貨’這一指標上。”在供應鏈產能緊張的情況下,爭取產能成為了所有半導體企業的必修課。
尤其是對于大量中小型的芯片設計創業公司,產能開始成為一件攸關生死存亡的事情,沒有產能意味著停擺,已經流片的芯片也不能量產驗證,這會嚴重影響后續融資,CEO帶隊全國跑找產能已經不是新鮮事。
在典型周期性的芯片行業,每一次危機都意味著格局輪換。拿到產能的廠商將成為贏家,而競爭失敗者,很可能已經站在了危險的邊緣。
人人危難之下,供應鏈安全成為產業界關注的焦點話題。
這輪空前的缺芯危機,本質原因還是供需矛盾。
半導體行業過去兩年的供不應求,讓許多芯片制造商們開始大力擴產增能。臺積電、三星、聯電、英特爾、格芯、中芯國際等代工巨頭都相繼宣布擴產計劃。
行業洗牌向來殘酷。
產能緊張時,有產能的企業可在提價的同時擴大市場占有率,而無產能企業可能將很快遇到現金流問題,繼而客戶流失,最后倒閉或者被收購,導致整個行業進入強者恒強的局面。
這種情況下,中小設計公司最好是考慮靈活產品設計,或者通過與下游客戶聯動等方式爭取產能,等待上游產能逐漸復蘇。
不夸張地說,這一輪缺芯危機為全行業敲響了警鐘。即便如今芯片行業已經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,但其中的親歷者都會記住一個教訓,供應鏈安全有時是比產品研發更要緊的事。